煤炭富饒的山西在擔負國家能源安全重任的同時,也在生產、運輸、利用環節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他們越來越注重背后的“綠色賬單”。 www.digitalcheese.net
“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多家煤企發現,過去,采煤產生的煤矸石、礦井水等廢物,隨著技術提升、“雙碳”理念深入,逐漸變廢為寶,綠色收益皆可觀。
煤矸石是煤炭開采、洗選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巖石,約占煤炭產量的15%,長期堆放,侵占土地資源,污染環境。2016年,山西省政府下發相關治理文件,要求加快解決固廢堆存為主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探索破解煤矸石綜合利用這一世界性難題,許多煤礦走出不同路徑。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杜兒坪礦建礦60余年,煤矸石一直在老西溝堆存,山頭常年自燃,植被破壞、揚塵漫天。
“我來礦上上班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倒矸石,拉到溝邊,車斗一番,‘嘩啦’一下倒下來,當時也沒有覆蓋的概念。”在杜兒坪礦工作20多年的環保健康中心主任白保元告訴記者,而今,煤矸石的“綠色”處理已成常態,滅火處理、平臺整形、黃土碾壓、覆蓋綠化,現已恢復治理成約21.9萬平方米、種植30余種綠化草木的綠山。
山西焦煤旗下另一家煤企山煤國際經坊煤業,因位于長治市上黨區主城區,屬典型的城中礦,周邊聚集2萬余居民,不具備填埋條件。經坊煤業黨委書記、董事長付中華說,近年,在環保高壓態勢下,礦區不斷以“雙碳”為目標倒逼技術進步、管理創新。
記者在該礦區看到,產煤區、倉儲區、洗煤車間、新型建材廠分布其間。產煤區煤矸石通過封閉通道,傳輸到建材廠,被磨成粉狀的煤矸石與其他物質配比后,經傳輸帶進入制磚生產線,烘干、燒制、降溫,7天后,矸石成磚。
上述過程產生的廢熱通過降溫處理,為辦公區、生產區、井口防凍以及職工洗浴提供熱源,替代礦區全部燃煤鍋爐,年節約標煤1萬余噸的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
“以前處理1噸煤矸石需要25元運費、25元處置費。”付中華介紹,建材廠建成后,年可消耗矸石20余萬噸,年節約矸石處置費920余萬元,年可減少矸石占地25畝。
減少電廠二氧化碳排放,也是山西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之一。太原下轄古交市的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古交興能電廠,是全國典型的燃用洗中煤坑口電廠,所用燃料為周邊5個選煤廠的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
2018年,隨著三期投產,古交興能電廠承擔7600萬平方米供熱任務,占太原市總供熱面積的36%,替代供熱區域內大量的中小型分散燃煤鍋爐房及“城中村”小鍋爐,以及321臺分散燃煤采暖鍋爐。
這一改變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排放量分別減少218萬噸、6.8萬噸、3.3萬噸、2.9萬噸。
電廠建立初期,環境污染的主要壓力來自火力發電帶來的粉煤灰。電廠副總經理杜慧文說,電廠每年需處理粉煤灰150萬噸,部分粉煤灰運往水泥廠制作水泥,剩余的多被填入溝谷,引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同屬西山煤電且與該電廠相距不遠的屯蘭礦,為其解決了后顧之憂。2020年,屯蘭礦通過技術創新,將粉煤灰制成漿液,充填到離層空間,用于防止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僅22301工作面,消耗粉煤灰80余萬噸。節能、減排、增效,一舉多得。
用礦井抽采瓦斯發電、供熱,用處理達標的礦井水澆樹、養魚……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能源大省山西正在經歷一次“脫胎換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