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電 昨日上午,山西防震減災領導組辦公室副主任光春云正準備到省發改委送發最新修訂的《山西地震應急預案》。作為預案日常管理者,光春云見證了預案修訂的前前后后。
www.digitalcheese.net 從最初提出修訂方案,到通過省政府審批,歷時9個月,第五次《山西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終于完成。
最新修訂的預案立足山西實際,結合了汶川地震的經驗教訓,首次引入行政問責機制,提高太原應急響應檔次,新增多個成員單位,并明確規定省長親任總指揮。
光春云對《山西青年報》記者說:“預案就是立足近震大震,考慮了比汶川地震更為復雜的情況,旨在全面提高山西地震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9個月時間修訂預案
去年7月份,山西地震應急預案開始進入修訂階段,直到最后通過,用了9個月時間。
“我們為什么會用這么長時間來修訂呢?考慮到比汶川地震更為復雜的情況。”光春云說起這9個月的預案修訂工作,很有感悟。在預案修訂中,吸取了很多汶川地震中的經驗教訓。“為了能完善內容,還專門請來中國地震局專家指導。其實我們光協調會就開了很多次,協調各成員單位職責,不斷進行修改完善。”
這次預案的修訂受到省領導高度重視。預案的修訂工作,由省政府副秘書長、應急辦主任孫躍進親自督促,省防震減災領導組具體負責實施。
而在預案草稿的最后一頁,寫滿了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王君、副省長李小鵬的親筆批示。
王君的批示用了近五百字,主要內容就是要求預案中涉及到的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按照要求制訂各自預案。
“應急辦要連夜開會研究,按照王君省長要求,盡快落實。”當時正在北京開會的李小鵬專門打電話指示。
發生6.5級地震
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按照以往的預案規定,啟動一級地震應急響應,必須是“全省發生七級以上地震,死亡300人以上,有特別重大社會影響”。
這次修訂后的預案規定,“全省發生七級以上地震,或太原地區發生6.5級地震”,就要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在應急響應權劃分中,明確提到,“太原地區發生6.5級以上地震時,由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指揮。”
而在啟動二級地震應急響應時,前提是“全省發生6.5至6.9級地震,或太原地區發生6.0至6.4級地震”。啟動三級地震應急預案,也提到“全省發生6.0至6.4級地震,或太原地區發生5.5至5.9級地震”。
很顯然,太原應急響應震級評價高出5度,但是兩者之間的能量相差卻有幾十倍。
這個細節的變動不是偶然,光春云解釋說,就是立足山西實際,充分考慮到太原具體情況。“太原是山西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人口密集,如果發生6.5級地震,受損程度是很大的。”
一級應急響應
省長親任總指揮
在啟動地震應急響應時,指揮體系有一個細微的變化。以前的預案規定,在啟動一級應急響應時,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領導下,省里抗震救災指揮部協調指揮,總指揮由省委、省政府指定領導擔任。
新修訂的預案要求,“實施一級響應時,由省長擔任總指揮,分管防震減災工作的副省長和省政府指定的其他領導擔任副總指揮。”由“指定領導擔任”到“省長擔任”,這個細微的變動,其實反映的是預案修訂工作的進步,明確領導職務分工。
而在啟動二級應急響應時,也增加了新內容,就是“省軍區和武警總隊領導擔任副總指揮”。光春云解釋說,這樣可以讓軍隊和地方最大限度相互協調配合。
設置備用指揮所
備用指揮所和野外指揮部,以前的預案中并沒有這兩個概念。
在新修訂的預案中,除了省地震局抗震救災指揮大廳做指揮部外,還把省軍區作戰指揮部定為備用指揮部,并要求全省各市因地制宜建立野外指揮部。
|